今年以来,牡丹江法院坚持“一要二统三抓实”工作思路,以“三争”晋先为工作总抓手,按照“五牢记、五融合”要求,积极构建“四化四解四到位”诉源治理新格局,有效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当地。11月29日,牡丹江日报对牡丹江法院诉源治理工作进行了报道。

牡丹江市中级人民法院坚持“抓前端、治未病”理念,聚焦矛盾纠纷初端解源、一站式前端化解、主责主业中端解纷、司法服务末端解本“四环节四解”,积极构建“四化四解四到位”诉源治理新格局,让大量矛盾纠纷化在源头、解在诉前、消在萌芽,切实从源头减少诉讼增量,诉源治理新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
“感谢法官和调解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帮我要到了医疗费!”今年年初,刘某驾驶的车辆将行人孙某撞伤,刘某投保的保险公司对孙某的医疗费有异议。双方来到法院后同意诉前调解,牡丹江市调解中心派驻法院调解员认真审查证据材料,并积极申请诉前鉴定,最终双方根据鉴定意见迅速达成调解协议,实现案结事了。
“我们搭建纠纷多元化解平台,积极邀请人大代表、行业专家、律师学者、退休法律工作者、基层干部、网格员等社会各界入驻法院,开展调解工作。”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人员介绍道,牡丹江法院还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全力推进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在辖区行政村、社区普遍设立法官工作室、联络点、诉讼服务站,推动更多司法资源向社区、乡镇下沉,织密辖区行政村屯调解网格。
东宁市人民法院打造了现代化无讼东宁新“枫”景司法品牌,选派108名干警下沉108个社区、村屯,实现东宁市所有社区(村屯)全覆盖。今年以来,共在诉前化解了3159起矛盾纠纷,受理民事案件比去年同期下降20.37%,真正构建起纵横交错、全方位、立体化诉源治理新格局,为东宁市“兴边富民、兴边安民”保驾护航。
“东宁和”小程序、穆棱“党员天平工作号”小程序等更是运用线上调解方式,打通了调处纠纷“最后一公里”。近年来,牡丹江法院依托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加大推进线上调解平台应用力度,积极构建线上线下联动调解模型,全面推进调解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不断拓展“集约高效、多元便民、智慧精准、开放共享”的司法为民平台和矛盾纠纷化解的前沿阵地。
“听了调解员的劝告,我现在就把物业费交上!”家住穆棱市某小区的业主李某房屋发生墙体开裂、屋顶漏水等现象,因物业公司未及时维修,李某拒交物业费。穆棱市法院受理该案后,调解人员积极通过“党员天平工作号”微信小程序进行调解,并通过视频、电话等多种方式向双方讲解相关法律规定,并告知李某维权的合法途径。最终,物业公司同意对房屋进行维修,李某也立即支付了拖欠四年的物业费。
“调解协议达成后,我会持续跟进工资给付的进展,确保你们能够按照约定时间拿到工资!”管仁英法官的话音刚落,9名农民工激动地鼓掌感谢。东安区人民法院“管大姐工作室”在辖区17个村屯、24个社区挂牌,打造了“党委领导+法院主打+网格治理”的诉源治理新模式,真正实现诉调解纷“触角”遍及基层的各个“神经末梢”。“管大姐工作室”重点为农民工、老年人、残疾人、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做好司法服务,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快速解纷、专业解纷、家门口解纷的司法需求,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今年1至10月份,全市法院受理一审民事案件19986件,较去年同期减少3436件,同比下降14.67%,诉源治理取得初步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