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卫忠同志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牡丹江中院办公室 文秀成
2021年10月21日,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鲍卫忠突发疾病,倒在办公桌旁。两天后,因救治无效,年仅45岁的鲍卫忠永远离开了司法战线。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用赤胆诠释初心使命,作为一名人民法官,他用铁肩担起公平正义。鲍卫忠同志24年如一日坚守在边疆基层法院,他的生命虽然短暂,却又无比绚烂。他逝世后,先后被追授“全国模范法官”“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荣誉和赞扬的背后,满是鲍卫忠同志为民奔波的脚步、挥洒的汗水,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捂热人心,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司法温度。
最高院执行局号召全体执行干警“要向鲍卫忠同志一样,用笨办法去磨案子”,那么如何抓好政务服务、将学习鲍卫忠同志的精神带到办公室工作和日常生活当中,我想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热爱本职工作
面对8年来都难以解决的钉子案、骨头案,鲍卫忠同志不畏艰险、不畏困难,一次次的闭门羹都没有磨灭他的热情,最终通过说理和拉家常打开了当事人的心房,化解了纠纷,真真切切的让人民群众感受到了公平正义。即使在身体极度不适,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时还在惦记着司法救助问题,叮嘱执行干警一定要核实好、落实好。作为法律的执行者,他具备攻坚克难、勇于担当的气魄。习近平总书记在“5·8”讲话中对办公室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最高法院主要领导对全国各级法院办公室如何做好“三服务”多次作出具体安排,我要像鲍卫忠同志那样,始终热爱自己从事的工作,坚持抓好对党组、对审判执行工作和全体干警、对人民群众的周到服务,带动全市法院办公室干警“干一行、爱一行”的党员干部。
二、厚植为民情怀
鲍卫忠同志不辞辛苦,足迹踏遍了佤山的村村寨寨,将司法为民刻到骨子里。第一次去被执行人家里,顾及被执行人身处农村,人来人往,特意选择不穿制服,不开警车,真正做到了群众的知心人。任职期间,累计发放了法救助金90.97万元,为61名特困申请人解决了燃眉之急。在鲍卫忠同志的身上,看到了真挚的信仰、朴素的热爱和司法为民的情怀。作为法律的维护者,它具备守住清贫,耐住寂寞的品格。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鲍卫忠同志钻研出他的一套方法,柜子上贴满了便利贴,写满了当事人的姓名、联系方式、执行标的,是我们看不懂的符号,却是他将工作牢记于心的写照,解决了大量“骨头案”,“钉子案”。 看似一件件的小事,但背后都蕴含着鲍卫忠同志的执行智慧和本领的高超。我要学习他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坚定信念,在法治的道路上始终告诫自己葆有一颗为民之心,在贯彻落实惠企利企政策、组织开展走访企业活动等工作中,始终以百姓心为心,着力解决好老百姓的急难愁盼问题,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三、奋力晋位争先
张军院长指出:“把榜样的力量转化为砥砺奋进的强大动力,在全面依法治国这场国家治理的深刻革命中展现司法担当作为”。党广锁院长要求:“全省各级法院要鼓足‘逢旗必夺,逢先必争,逢奖必拿’的勇气,形成院院冲刺、人人抢跑的争先局面和浓厚氛围”。鲍卫忠同志是一面旗帜,他忠于职守、不怕困难,他用生命和行动诠释了人民法官为人民的初心使命,是我们身边的最真实、最好的榜样。我们要沿着鲍卫国同志的足迹,接过司法为民的接力棒,坚定捍卫司法公正的信仰和决心。鲍卫忠同志的光辉业绩的取得,除了担当精神和为民情怀,同样离不开他扎实刻苦的学风和精湛娴熟的业务技能。办公室是直接服务院党组的重要部门,这对该部门干警的业务能力水平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我们要以“三争”晋先为总抓手,对标对表全省全国先进地区、优秀法院,不断提升政务管理水平和文字综合能力,为“纵向争晋位 横向争站位 整体争创品牌”,带动全市法院高质量发展贡献突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