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3日,阳明区法院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一位步履蹒跚的银发老人在法院立案大厅左顾右盼,似乎在寻找着什么。见此情景,立案庭干警主动与老人进行了沟通,这才得知,老人王某某是一起继承纠纷案件的被执行人,此次是接到执行法官通知,前来进行约谈的,我们的执行故事由此展开……
1
2019年9月3日,阳明区法院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一位步履蹒跚的银发老人在法院立案大厅左顾右盼,似乎在寻找着什么。见此情景,立案庭干警主动与老人进行了沟通,这才得知,老人王某某是一起继承纠纷案件的被执行人,此次是接到执行法官通知,前来进行约谈的。
原来,王某某的“后老伴”张某某在2014年3月因病去世,遗留下了一栋回迁安置房屋,可这栋房屋的继承问题却成为了王某某与张某某的四个子女争夺的焦点,协商无果,最终起诉到了法院。经审理,法院判决房屋归王某某所有,但王某某要给付四名继子女共计三万余元对价款,但一直到2019年8月,王某某也未给付此款,故张某某的四名子女到阳明区法院申请强执行。
在9月3日办案人与老人的第一次会面中,谈判就遇到了瓶颈。由于老人年事较高,此次的交谈颇为困难。而且老人不管法官说什么,就只说自己没有偿还能力,还将随身携带的笔记、欠条等拿给执行法官看,用以佐证。但执行法官早在系统中查询到老人有一张6万元的定期存折,可供偿还,于是让书记员在笔录中告知老人,如果不还钱,就从其定期存折上进行划款。老人看到笔录后,情绪顿时激动起来,大声说道“你们不许划我存折,你们划完我存折,我的几千元利息就都没了!”书记员看老人此时出现了身体不适的情况,急忙为老人送上一杯水,让老人服药休息。执行法官们看到这个局面,明白了这个案子的根源在于继子女们与老人之间的亲情出现了问题,要想办好此案,就应该以亲情为切入点。
9月10日,执行法官将双方当事人约至法院,进行第二次约谈。双方到场后,法官并没有着急就案件本身进行调解,而是从平时生活的点滴谈起,让双方回忆对方为这个家付出的辛劳,修补双方的亲情。当双方对立情绪有所缓解后,执行法官一方面向张某某的子女说了老人现在存在的困难,让他们理解老人的不易;另一方面劝说老人,也要理解子女们。在执行法官的不懈努力下,最终,张某某的子女们放弃了部分权利,并就给付时间达成一致意见,双方和解。
就在9月末,王某某来到法院,给付了全部执行款。在短短8天之内两次约谈就促成了双方的和解,让双方对法院执行干警的高效执行连声称赞。
执行永远在路中,当事人对执行工作的认可,将鞭策每一位执行干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切实维护胜诉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履行好宪法赋予的法律责任,努力践行让老百姓“打官司不求人”的庄严承诺,提升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