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人民法院系统英模辈出。方金刚、宋鱼水、李庆军、邹碧华、金桂兰……,他们用实际行动,为新中国的法治建设添砖加瓦,更给千千万万的人民法官作出了榜样。
10月1日,人民法院报《守望公正——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特刊》“先进楷模”部分,选出了24位不同年代、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优秀法官,其中就有牡丹江法院的金桂兰。
金桂兰“用生命的烛光实现对光明追求”的乐观精神,淡泊名利、心系百姓、亲民爱民的深厚群众感情,扎根基层、坚韧执着、公正执法的崇高职业修养,恪尽职守、笑对磨难、鞠躬尽瘁的终身奉献情怀时刻鼓舞着、激励着牡丹江法院的法官们在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道路上大踏步前进……
“我是人民法官,就要为群众排忧解难。他们相信我,我就要尽自己所能为老百姓多做些事、多分点忧、多解点难!”
——金桂兰
金桂兰的家乡在黑龙江省宁安市镜泊乡,那是一个群山环抱的小山村,她出生在1957年一个春暖花开的清晨,家里兄妹六人,她排行老五,长辈们给她取了一个散发香气的名字——桂兰。
朴实的家庭培养了她坚毅、刚强的性格。自进入宁安市人民法院,金桂兰长期奋斗并坚守在基层,扎根农村法庭,努力去化解群众矛盾、解决群众难题。她跑遍了法庭辖区的155个村屯,到当事人家里调解案件1000余次,累计行程5000余公里,主审的1300余起案件,无重审改判、无差错超限、无上访缠诉、无违法违纪。
如今, 走在广袤的黑土地上,美丽的牡丹江畔和镜泊湖边,处处可闻“心系百姓的好法官”金桂兰的传奇故事。
“是金法官把我家的案件调解好了。”十多年前的一起家事纠纷,宁安市镜泊乡的王老汉至今还记在心里。他对记者说:“在我们村,金法官就是响当当的名字。”
那一年,王老汉要种玉米,儿媳妇要种黄豆,家里因此争执不断。认为儿女不听话,王老汉来到法庭找金桂兰,告孩子不养老。“我一个老农民,没有文化。金法官没有嫌弃我,给我领到了办公室,倒了杯热水,劝我先消消气,孩子啥事做错了,能不能和她说说?我看金法官态度好,是个值得信赖的人,就把家里的矛盾一股脑儿说了。”
第二天,金桂兰对这起纠纷进行调解,耐心说法说理。子女给王老汉赔了礼,王老汉气消了。案子结了,没想到金桂兰又帮他们算起了经济账,分析种玉米还是种黄豆赚钱多。“我不能总认老理儿,我的弯儿也转了过来,孩子们的想法有道理。我同意了孩子们种黄豆的想法。当年还真丰收了,卖上了好价钱。”
“金桂兰办案有一股子劲儿,解决纠纷就要挖到病根。宽容、理解、耐心和尊重,这是她在审判实践中练就的职业素养。”宁安法院副院长关继伟说,她能把枯燥的法律条文掰开了、揉碎了,变成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讲给老百姓听,这种朴素作风深受辖区群众喜爱。“当时的牡丹江市委书记马晓林还评价她是全市最有温情的干部。”
长年的操劳和生活无规律,她患上了乳腺癌、胆结石、白内障、胃病、咽炎、风湿等多种疾病,做了7次大小手术……在疾病面前,金桂兰表现出了常人少有的坚强。她坦然地一次又一次走进医院,去接受手术,去接受化疗。病情稍有稳定,她就投入了工作。医院第一次为金桂兰切除癌肿的当天下午,她就跟大夫请假,要陪一个当事人到市中院做鉴定。大夫责问她:“你不要命了?”金桂兰央求大夫:“我也不活动,就说说话,你让我去吧。鉴定是早约好的,人家大老远地赶来,我不去哪行?”
“我是人民法官,就要为群众排忧解难。他们相信我,我就要尽自己所能为老百姓多做些事、多分点忧、多解点难!人活着,不在于生命的长短,而在于它的质量,这种质量体现在为社会、为人民做了多少事情。”金桂兰常说。
金桂兰(1957-2012):先后任黑龙江省宁安市人民法院东京城人民法庭助理审判员、审判员,牡丹江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员,宁安市人民法院副院长。曾被授予“时代先锋”“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模范法官”“全国优秀女法官”“全国三八红旗手”“巾帼建功标兵”等称号,并立个人一等功,是党的十七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