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图片新闻

不仅是参观 还能受教育

  发布时间:2014-03-27 08:56:17





周一上午9:00,牡丹江中院第一法庭内座无虚席,随着清脆的法槌声响起,一起房屋买卖合同纠纷一案正式开庭,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参加审判的除了合议庭成员和当事人外,旁听席上还坐着一群特殊的“嘉宾”,来自牡丹江市委党校新任职培训班的120余名学员在庭审现场观摩了案件审理的整个过程。

“以前只在电视上看过法院开庭,没想到今天还能这么荣幸地坐着旁听。能在‘法院开放日’里‘零距离’感受法院和法官,真是受益匪浅。”旁听完整个庭审过程的党校学员小张兴奋地说。

这是牡丹江中院深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主动转变作风,推进司法公开,主动敞开大门,为全社会营造良好法制氛围的一个缩影。

作为全省首批文化建设示范单位,牡丹江中院没有将奖牌“高高挂起”,也没有将文化建设的成果仅仅作为法院干警的内部“资源”,而是积极延伸审判服务职能,在“法院开放日”里请“进”社会各界群众了解法院,认识法院,理解法院。

从此,高高的法院大楼不再是那么“神秘”,威严的法官也变得和蔼可亲。中级法院司法服务的人性化、办公场所的现代化、审判工作的延伸化、司法的阳光化及文化建设的精品化给参观者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公开、透明、公信、亲民”是参观者对牡丹江中院的一致评价。

渐渐地,中级法院在牡丹江市“出了名”,各级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中小学校纷纷“慕名而来”。院史馆电子屏幕里的各种笔迹,留下了各行各界对牡丹江中院不同的祝福——有上级法院的亲切关怀,兄弟法院的学习交流;也有代表委员的理解认同,机关干部的赞誉支持;更有辖区群众的高度评价与中小学生的崇敬向往。

因为牡丹江中院将“法院开放日”活动做实了,将牡丹江法院“四种精神”叫响了…

模拟法庭——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撑起保护伞

“法官阿姨,小学生如果犯了罪,也会接受法院的审判吗?”“法官阿姨,什么样的人才能当上审判长啊!”在牡丹江中院第三审判庭,兴隆小学的师生们围绕在刑一庭未成年审判合议庭杨柏苓庭长的周围好奇地问这问那,孩子们紧张地敲响法槌,兴奋地坐上法台法椅,饶有兴致地过了一回“法官瘾”。

为加深青少年对法律和审判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牡丹江中院借助“法院开放日”平台,主动与团市委、中小学校联系,开展院校法制共建。将青少年“请”进来,通过“零距离”走进立案信访大厅、院史馆、文化长廊,直观感受羁押室和数字化审判法庭,使青少年充分了解法院的职能、认识法官的工作,深化对法律和审判的认识,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寓教于乐中增长法制知识。

以案说法——不仅来参观,还能受教育

“去年9月份就在这个审判法庭里,牡丹江市某水利公司35岁的女出纳赵某后悔地痛哭流涕。她原本有着幸福的家庭,光明的前途,可是由于她迷上了炒股,不仅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还挪用了单位五十多万元的资金无法归还,最后受到了法律应有的惩罚。”

审判席上,中院刑二庭马洪波庭长结合真实的案例生动地讲解着;旁听席上,来自市妇联的30多名女干部认真地聆听着…

“我们本来只是抱着学习交流的目的来法院参观的,没想到还能在法庭里听上这么一堂生动的警示教育课,真是‘太超值’了!”刚刚参加工作的妇联干部小王兴奋地说。

为了让参观者更加直观的接受法制教育,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在参观完整个文化建设项目后,坐在庄严的审判法庭里,牡丹江中院的资深法官们还针对不同的参观主体,结合真实审判案例,讲起了一堂堂生动的法制教育课——《解析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如何预防职务犯罪》以及《妇女儿童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等课程不仅贴近生活,更浅显易懂,受到了各界群众的一致好评。

敞开大门——司法公开贴近人民群众

“向法院学习,向法官致敬!”在牡丹江中院院史馆的电子屏幕上,清福社区干部高先生庄严地写道。“原来以为法院是高高在上的,‘门难进,脸难看’,今天参观完中级法院,了解了立案程序、便民措施,看到了‘绿色通道’、方便当事人缴纳诉讼费的银行pos机,才真切地感受到法院和法官是这么的亲民爱民啊!”

“要想改进服务,首先要敞开大门,打破法院工作的神秘感,才能增加透明度、开放度、公信度,拉近人民群众与法院的距离,获得人民群众对法官的理解与信任。”牡丹江中院党组书记、院长张敏如是说。

为了进一步深化便民服务措施,使司法审判公正成为一种看得见的公正、可感受的公正。牡丹江中院依托“向人民报告,请人民评说”、“请人民走近司法、让司法贴近群众”“局长面对面民生问政活动体验式、监督式、交流式平台,使群众了解司法,体验司法,监督司法,促进全市法院提升审判案件质量效率、提升队伍素质能力、提升法官队伍形象,切切实实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做到实处。

截至目前,牡丹江中院的“法院开放日”共接待参观群众50余批1500余人,有效地促进了人民群众与法院之间的良性互动,人民群众满意度不断上升,司法公信力和司法权威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关闭窗口